活動及課程
活動及課程 活動日程表
《靈蛇有靠山:人予自然的和諧》藝術及教育展覽

自古以來,人類對蛇有特別的想像。在東、西方的歷史與文化中,蛇都同樣被視為聰明靈巧的象徵,但因神話傳說中的某些形象,而被賦予狡詐與惡毒的刻板印象。這種矛盾的認知,使得人們對蛇又敬又畏。

本園長期致力於本地蛇類的保育與拯救工作,透過救助野生蛇類並推動公眾教育,積極促進人與蛇之間和諧共處。值此蛇年伊始,本園的「野生蛇類拯救計劃」也邁向第 26 年,我們特別舉辦此次展覽,邀請您重新認識蛇 —— 牠們並不可怕,而是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展覽中,我們將與公眾分享蛇類保育的成果,並透過一系列互動展板和小遊戲傳遞正確的自然保育知識,幫助消除人們對蛇的誤解。我們期望能藉此啟發更多人關注蛇類與自然的保育,並轉化為實際行動,與本園的保育團隊一起成為保護蛇類與大自然的「靠山」。

一系列的工作坊、講座及導賞團將會同步進行,好讓大家以不同角度及體驗,重新認識蛇類。歡迎您蒞臨參觀,一同學習自然萬物相互依存之道;唯有當我們懷着和諧之心,主動選擇與萬物共存,才能真正迎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融。

靈蛇有靠山:人予自然的和諧

日期:2025 年 1 月 20 日 至 3 月 3 日(本園休息日除外)

時間:上午 10 時 00 分 至 下午 4 時 00 分

地點: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如遇惡劣天氣,展覽可能會在未經通知的情況下暫時關閉。

靈蛇有靠山|期間限定活動

六大主題展區

遊客可按建議步行路線依序遊覽。展覽以 廣場 為起點,廣場設有充滿童趣的巨型蛇棋,適合親子同樂;續往 爬行動物觀賞台,遊人可伸手盲摸蛇類標本、轉動展版認識蛇類的「感官異能」;穿過藝舍小亭,步入樹木繁茂、流水潺潺的 葛先生花園,分佈於小徑兩旁的展板將為公眾介紹園中動植物,並引導遊人到河邊參加小遊戲,發掘「蛇蛇的美食地圖」。然後途經 昆蟲館、 穿梭 蝴蝶徑,步行約30分鐘後可抵達山腰的 白理桃蘭花保育園 蘭花谷,深入認識現代社會中蛇類面臨的種種挑戰。再往上行至展覽最高處 —— 胡挺生先生紀念亭,遊人可在山巒疊翠間靜心感受當下,透過互動遊戲體驗蛇類感知世界的獨特視聽方式。最後回到下山區的 明薈,在溫室暖光映照下,了解本園的野生蛇類拯救流程與保育成果,更可近距離觀察救援工作常用工具,並即場拍照留念。園區亦設有穿梭巴士服務,遊客可於接待處購票,便捷往來各展區。

按此下載遊覽地圖

展區|展品及遊戲

Point A:廣場

蛇型展板

蜿蜒在石柱間的蛇型展板,除了作為整個展覽的引旨和介紹,也帶出蛇類長久以來被人類所誤解。我們希望透過展覽讓大眾放下成見,重新認識有關蛇類的生態知識,了解蛇類對大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性。

巨型蛇棋「盤蛇智識:守護者的試煉」

Gen Z未必知道什麼是蛇棋,但相信對70、80甚至90後來說都是充滿童年回憶的玩意。原本的蛇棋棋盤中,蛇被塑造成惡毒的形象,於是我們將之重新設計。除了變成5米 x 5米的超大型100格棋盤,讓大人和小朋友都能踏上棋盤變成棋子樂在其中,在插畫師筆下棋盤上的蛇蛇亦變得親民,賞罰內容亦與蛇類資訊有關,例如:

  • 購買以蛇皮製成的手袋,引發保育反思。後退到第71格
  • 家中發現蛇蹤,保持冷靜,報警前先嘗試打開門,靜待蛇自行離去。獎再擲一次骰子。

透過遊戲,在賞罰之間學習正確的蛇類資訊。

Point B:爬行動物觀賞台

盲摸箱「蛇之盲觸」

欄杆上的5個木箱,內藏一些與蛇有關的物品,包括:蛇皮、蛇蛻、蛇蛋、蛇膽、蛇骨。公眾可伸手進木箱,透過觸感感受這些物品,與蛇有最深入的接「觸」。

轉轉板「蛇的6大異能」

蛇一向予人靈巧、聰明的印象,牠雖然沒有腳,但其「異能」不少,才令蛇能在惡劣的環境下亦能生存。我們利用兒童遊樂場上常見的轉轉板,分設12格,像揭曉謎題一般介紹《蛇的6大異能》,例如:「沒耳朵,但全身都能聽?」、「蛇舌為何是開岔?」、「蛇吞象其實毫不貪心?」揭到轉轉板背後就有解答。

Point D:葛先生花園

實體AR畫框「獵食達人:蛇蛇的美食地圖」

大家應該對 AR 技術不會陌生,我們將之實體化,也希望觀眾來到蛇類的真實生境中能暫時放下手機,利用畫框透明膠片上的標示和資訊,與眼前實景的事物重叠,逐一發現隱身在樹叢中的小動物(蛇類的獵物和鄰居),了解蛇類生境的特點。

Point F:白理桃蘭花保育園

山上的蛇宴

作為蛇類保育展覽,當然不會設蛇宴。我們將本園上山區白理桃蘭花保育園的涼亭變成蛇舖及中藥舖,將中式的圓枱模擬成蛇舖摺枱及執藥枱,讓大家如置身其中,反思中國食蛇、以蛇身進補的傳統飲食文化,同時了解蛇類目前正面對的危機。

Point G:蘭花谷

尋蛇遊戲「蛇影尋踪:望遠鏡大挑戰」

在本園區有多樣的地形和微氣候,為各種野生動物提供理想的棲息環境,當然也包括蛇類。蘭花谷的瀑布與河谷地形,正是紅脖游蛇的樂園,我們在欄杆上掛起了望遠鏡,讓觀眾嘗試在展板的題示下,尋找蛇類宜居於此的線索。

Point H:胡挺生先生紀念亭

「會說話的蛇」:說一個有關蛇的神話故事

人類自古對蛇已有不少奇思妙想,無論是在東西方的神話故事,抑或是宗教的故事,都常有蛇的出現,更經常化身成非善類的角色。我們在樹下設置了 6 條會發聲的蛇布玩偶,透過按鍵發聲,講述中國、希臘以及聖經中有關蛇的故事,藉此反思我們對蛇的固有負面印象會否由此而來。

模擬蛇的視覺:熱「視」挑戰

可知道蛇是大近視的?牠只能看到在約1米範圍內的東西。蛇其實是靠「熱感器官」將物件散發的熱能來生成視覺影像的。我們設置了熱成像工具,讓大家體驗蛇的視覺。

聽聽蛇的生境:異「聽」同聲

蛇沒有耳朵,牠靠全身上下感受震動來化成聽覺的,這有利蛇於野外環境時刻察覺獵物的動向。我們設置了一些以紙做的聽筒,讓觀眾靜心聆聽自然環境中的動靜,以聽覺感受蛇類的生境。

Point I:明薈

展板、蛇王分享及道具展示

明薈是展覽的最後一站。我們在這裏為整個展覽作一個總結,除了深入分享本園野生蛇類拯救計劃25年來的成果,也邀請了3位參與計劃,並與本園有緊密合作的「蛇王」分享難忘的經歷和感受。觀眾只需掃描展板上的二維碼,便可聽到蛇王的說話。

為蛇類送上祝福

最後,我們期望大眾正確認識到蛇類的習性和在自然生態中擔當的重要角色。藉着蛇年之始,我們邀請觀眾在咭紙上寫上對蛇的祝福語,然後掛在木架上為蛇祈福。透過一個小小的動作,願各位從今起能與我們一起行動,當起蛇的「靠山」。

「靈蛇郵記」四色疊印集章活動

園區內設有六個印章站,每站提供不同顏色的印泥,訪客需要通過走訪各個展區,逐步完成一幅由多重顏色疊加而成的蛇類圖案。當走遍所有印章站後,明信片上就會呈現一幅完整而豐富的蛇類藝術圖案。這張獨特的明信片不僅紀錄了遊歷的足跡,更附設祝福卡片區域,讓訪客寫下對蛇類的祝福語。填妥的祝福卡可沿虛線撕下,掛在明薈的祈願木架上,為蛇類送上祝福。完成集印的訪客更可獲贈限量版蛇類襟章乙枚。誠邀大家儲齊一套四款,細味不同蛇類於林間舞動的優美姿態。我們希望透過這趟色彩交織的旅程,能讓訪客能在探索過程中,一步步認識當中的保育價值。

「百家蛇布」穿梭林中 

在六大展區之中,遊人會發現四幅在於林間舞動的「百家蛇布」。這一項融合生態保育、文化傳承與藝術創新的跨界別合作項目,以蛇類蛻皮成長的自然特性為靈感:正如孩童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穿新衣、棄舊衣,蛇類一生中也會多次蛻去舊皮、逐漸長大。創作概念巧妙呼應中國傳統「百家被」祝願新生兒平安健康的文化寓意,將人與自然的生命歷程相互連結。按此瀏覽詳情

查詢
請在辦公時間內致電教育部蔡小姐(2483 7105)或電郵至 suki.choy@kfbg.org

相關連結

  • 嘉道理地球計劃:由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及其網絡的合作夥伴和義工所創作的一個項目。綜合本園一直致力推動的環境保育、可持續生活及多元整體教育元素,計畫將帶來改變生命的學習體驗,讓人們與自然、自己以及互相之間從新連結;培養出在面對氣候變化,經濟不穩及其他挑戰時的那份韌性。
  • 自然藝術活動:融入大自然中靜思,深化對美的覺察力,並透過藝術連繫大自然。本園舉辦不同種類的藝術活動,包括禪繞畫、寫生、木藝、展覽等,引導參加者創作自然藝術。參加者無須擁有藝術背景。
  • 自然教育活動:你可以化身成動物偵探,探索野生動物的奧秘;以不同感官,發掘植物背後的美麗;或透過野外考察、實驗及木工製作,了解森林、樹木以至泥土的重要性,與大自然重新連結。
  • 團體導賞團:由環境導賞員帶領,內容包括體驗活動及手工藝活動。透過導賞和增進知識,倡導公眾欣賞自然萬物,參與保育及關注生態。

  • 機構團體活動:本園的多元整體教育部職員可根據機構不同的需要,透過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獨特的大自然地貌及人文氣息,為機構的員工或其家庭成員設計半日至一日的自然教育及藝術活動。活動內容可涵蓋團體導賞、從農場到餐桌體驗及各種與自然相關的工作坊、講座及藝術活動,讓機構了解及實踐可持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