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收種子作生態恢復

花言草語

採收種子是進行生態恢復的首要環節。種子從野外收集後,便帶回園內的實驗室和苗圃進行萌發及培植,所得幼苗將重返野外。

採收種子時所須考慮的事項

在獲得香港漁農自然護理署發出的許可證後,我們可以採收一些特許物種的種子。日常的採種,一般會選取健壯的母株。因我們保育工作的範疇着力於稀有物種,而其鮮見於野外,固此,我們可選擇的母株十分有限。同時,我們亦要考慮何時及怎樣作採收。在大多數情況下,種子剛成熟時是最佳的採收時間。原因是:未成熟的種子因胚胎發育不全而不能萌發;當果實過熟時,種子釋出後散落四周,成為草食動物的美餐,而從地上收集來的種子,大部份布滿了蛆蟲,蛀蟲和其牠昆蟲。因此,在可行的情况下,我們只採收掛在植物身上的果實。

另一個重要的考慮是遺傳多樣性。從單一母株收集的種子繁殖得來的小苗,其基因組成跟母株相約,令多樣性偏低,對他們的後代造成影響,如近親繁殖。為了減輕這風險,我們的團隊會在不同的地點採收同一個物種卻來自多個母株的種子。儘管如此,我們亦會遵循基本的原則,從不採收多於10%所見到的種子。若過度採收會減低母株的繁殖能力,同時亦影響依賴它為生的動物。為得到親身的體驗,我跟隨著本園的蘭花專家展開了一次採收種子之旅……

讓旅程展開

這次實地考察的目的是把收集到的蘭花種子帶回我們的微繁殖實驗室中進行萌發。目標物種是龍頭蘭(Pecteilis susannae),地寶蘭(Geodorum densiflorum),隱柱蘭(Cryptostylis arachnites),苞舌蘭(Spathoglottis pubescens)和寄樹蘭(Robiquetia succisa)。由於這些物種可在多個地方找到,今天收集的種子僅佔我們植物學家致力於種植的總體多樣性的一小部分。此外,蘭花的種子極其微細,且是靠風媒傳播,因此我們必須收集尚未爆裂的完整果實。判斷最佳採收時間是一門藝術,要採收到接近成熟而果實並未裂開的種子,只有經過多年的實踐才能掌握到。本著這一點,我們經驗豐富,知識淵博的蘭花專家會在一個炎熱的夏末到香港郊外尋找果實!

我們的第一站是西貢。距停車場僅幾步之遙,我們的蘭花專家帶領我們前往其中一個已知種有龍頭蘭(Pecteilis susannae)的地點。沿著集水區的邊緣走,除了偶爾看到蜻蜓掠過水面外,幾乎看不到其他野生動物。這跟我早前想像中的越野冒險截然不同。反之,我們沿著草叢間的小路漫步。

大約15分鐘後,我便聽到我們其中一位蘭花專家呼喊著「 找到了!」我才意識到我一直往前走,並沒有留意到它。當我轉身,慢慢往回走時才看到目標植物 —— 一株結果的蘭花,高約一米,帶有細長的葉莖。若果沒有提示,我是不會發現它的。我為他們快速找到植物而感到驚訝,亦很高興可以離開這個熾熱的地方。我們小心地把果實剪下並存放在紙袋中。

繼續努力

再次出發前,同伴們告訴我下一個到訪的地方更具挑戰性,在海拔更高的位置。由於行程緊迫,我們立刻走回車上,向下一個目的地進發。

我們在一個寫著「 歡迎來到馬鞍山郊野公園」的大木牌旁邊停下來。我們從車箱內取出行裝便沿著長而曲折的樓梯向上走。終於,我們來到一個觀景台上。在這短暫的一刻,我屏住呼吸,欣賞香港的壯麗景色。再向上走三十分鐘後,我們到達了目標物種——隱柱蘭的所在地。然而,可惜的是,這裏找不到它的蹤影,更遑論它的果實。也許是因為它們今年沒有成功授粉卻提早休眠,或是因爲沒有足夠的養份來孕育它們的果實。對於這個物種,我們只能再訪其他種群,又或者希望明年的運氣會更好。

繼續冒險

接下來,我們前往飛鵝山,尋找地寶蘭的果實。我們的蘭花專家一直提高警覺,在行駛中的汽車內對路旁的灌木叢進行觀察。隨著車慢慢停下來,其中一位專家興奮地走出車外。我相信他一定是發現了我們的目標物種。

成功!這是一棵健康又碩果纍纍的植株。在檢查其果實後,我們的專家選擇了最好的一個。他從背包內的工具箱中取出剪刀,然後小心地從植株上切下果實。由於此採收順利完成,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多走一站。

曾經有人告訴我,越過海港進入香港島,紫羅蘭山是植物學家的夢想之地。我們沿著小徑慢慢地走,直到其中一位植物學家發現了我們正在尋找的目標。他急切地跳進引水道,俯身嗅了一下剩下的花朵,去了解是何種力量吸引傳粉者。在枝條的下端有一個正在發育的果實,引證了吸引昆蟲來造訪的正是那淡淡的香氣。

又一次成功!這天對我們來說是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