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科學家揭示應對沉香貿易帶來的威脅及保護瀕危物種的緊急策略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KFBG)科學家領導的一項開創性研究發現,現時全球各國對沉香貿易管理模式存在重大差異。本園呼籲採取針對性保育行動,保護因不可持續開發而備受威脅的瀕危樹種。這項發表於《全球生態與保育》(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的研究發現,儘管現時國際上已有保護措施,但由於奢侈品、藥用及宗教市場對沉香仍有殷切的需求,非法及無規管的貿易仍然猖獗,野生沉香種群持續遭到盗伐。
沉香是從沉香屬(Aquilaria)、擬沉香屬(Gyrinops)等樹木提取的芳香樹脂,屬全球最貴重的商品之一,其非法貿易獲利據估計可與象牙、犀牛角相若。雖然《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已將 62 個受沉香貿易威脅的樹種列入管制名錄,研究揭露貿易監管機制現時仍面臨不同的挑戰。例如 2024 年,香港海關截獲一噸價值 1800 萬港元的走私沉香,足見非法貿易規模十分龐大。
研究首席作者、本園保育科學家賴國偉博士表示:「列入CITES 名錄並未能全面應對沉香貿易帶來的威脅。每年沉香交易量約 2000 噸,主要來自野生瀕危物種,若不採取緊急行動,這些種群可能有滅絕危機。」
研究團隊透過先進的全球貿易數據網絡分析,繪製供應鏈圖並識別主導貿易的關鍵參與者。印尼為最大出口國,佔全球貿易量 60%;越南、泰國及馬來西亞則是重要轉運樞紐及出口地;中東(包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沙地阿拉伯)及東亞(包括中國和日本)市場則被確認為主要目的地。
研究通訊作者、本園高級保育科學家張華榮博士指出:「研究結果強調國際間需合作並調整應對措施,沉香貿易中影響力大的國家應實施更嚴格的貿易管制及文件核查,這有助打擊非法貿易網絡並保護餘下野生種群。」

研究同時建議擴大 CITES 保護範圍,將過往被忽視的瀕危物種鰐魚沉香 (Aetoxylon sympetalum)納入附錄 II。共同作者楊鋒博士強調:「將該物種列入附錄 II 可加強監管,並減低對物種的威脅。」
本園植物保育部主管紀仕勳博士強調,無論是非法及合法貿易,都有採取行動的急切性:「可持續管理需加強透明度、消費者教育及政策執行。我們必須轉向人工培植的沉香,並鼓勵遵守道德標準和做法,以守護這些物種及其支撐的生態系統。」
是項研究正值全球加大力度遏制生物多樣性喪失之際,透過揭露沉香貿易網絡的漏洞,為政策制訂者及保育人士提供可行的見解,需優先加強執法、完善法規並推動可持續的替代方案。
備註:研究論文《利用全球貿易數據確定沉香保育及貿易管理優先事項》(Using global trade data to identify priorities for agarwood conservation and trade management)已於《全球生態與保育》發表(DOI: 10.1016/j.gecco.2025.1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