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處理的過程

花言草語

在一個陽光普照、涼風送爽的日子,我們一行人前往全港最大島嶼──大嶼山,為保育而收集本地植物的種子。當天計劃的路線橫跨島上的兩條小澗,目的是收集位於空曠、陽光照射下生長良好的植物種子。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已獲得漁護署所發出的許可證,在香港的郊野公園內收集種子。在野外收集種子是我們保育工作的第一步,有助促進生物學和園藝的研究。

到達起點後,大家都急不及待想走出主要道路,尋找稀有的植物。三十分鐘過後,我們開始進入第一條溪澗。最初溪流很狹窄,旱季導致水位很低,到處都露出巨石。不一會,我們的隊伍發現一株長滿果實的本地植物:缺葉藤。它是一種雜亂無章、纏枝多葉的植物,長著數十個懸垂的長豆。團隊分成兩小隊,一半人手留下來檢查植物,拿出所需工具取走種子;另一半人手就在附近查看是否還有其他果實。隨之而後,探索繼續進行。我們小心翼翼地沿著一條小溪,從一塊巨石走到另一塊巨石,路上不時有所收獲。總體而言,我們成功收集了七種原生植物的種子:小果葉下珠,大头橐吾、光葉海桐,狭葉紫金牛,大吴風草,缺葉藤和棕竹。

採收的種子有助於生態恢復和園藝等工作,但是對於稀有物種,例如大头橐吾(Ligularia japonica),它們更具有保育價值。作為最常見的物種,例如小果葉下珠(Phyllanthus reticulatus)和光葉海桐(Pittosporum glabratum),我們希望能夠從不同的位置收集種子,以增強我們保護計劃內的基因種群。

以下將會逐步講解把種子帶回苗圃後的處理過程,並以缺葉藤為示範。缺葉藤是綠鳳蝶、幻蛺蝶和翠斑青鳳蝶的寄主植物。

 

步驟一:

每種收集後的種子都會被放入獨立膠袋,以便分辨。有時候,不同品種的種子看起來非常相似。這種處理種子的方法,不但減少了誤認種子的機會,還節省了不少時間。

每種收集後的種子都放在個別的塑料袋中,以容易分辨。

 

步驟二:

回到苗圃後,將種子從袋中倒出,放在各個盤子中。每個盤子都有一個標籤,標籤上記錄著該種子的拉丁文、英文和中文名稱,收集日期和地點。此外,還分配一個代碼號,使我們更容易從數據庫中提取有關資料。

回到苗圃後,將種子從袋中倒出,放在各個盤子中。

 

步驟三:

由於缺葉藤屬於豆科,其種子能在扁身的豆內找到。當豆瓣變成紫色,代表種子已經成熟,可以收集。此時,我們會打開扁豆並提取了種子。

由於缺葉藤屬於豆科,其種子能在扁身的豆內找到。

 

步驟四:

接下來,我們在盤的底部放上一層厚厚的土壤。

接下來,我們在盤的底部放上一層厚厚的土壤。

 

步驟五:

澆水使土壤濕潤。

澆水使土壤濕潤。

 

步驟六:

把種子播到土壤表面。

我們將種子一一播到土壤表面。

 

步驟七:

把托盤填滿,在每顆種子之間留出一定的距離。

在每顆種子之間留出一定的距離。

 

步驟八:

現在,我們在種子上再舖一層土壤,再次澆水保持土壤濕潤。

我們在種子上再舖一層土壤,再次澆水保持土壤濕潤。

 

步驟九:

最後,等待種子發芽。

等待種子發芽。

 

看起來很簡單,這些步驟需要時間和練習才能正確地操作。經驗教懂我們正確地處理某些物種的種子,但是對於少接觸的物種,我們需要進行大量試驗和練習,以確定如何使有效地讓種子發芽。

 

下一回,我將向大家介紹團隊在收集種子時面臨的一些挑戰和困難!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