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過後,助你一「繩」之力!
第五個海南長臂猿家庭群在被發現的8個月後終於產下了牠們的第一個寶寶,使這個全世界最瀕危的靈長類物種從2003年的2群13隻增加到如今的5群33隻。雖然未來依然充滿挑戰,但在海南省林業局、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非政府組織、周邊社區以及海南長臂猿自身的多年努力下,這個物種在種群恢復的道路上,似乎已經邁出了最為艱難的一步。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自2003年開始便與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起,堅守在霸王嶺保護海南長臂猿。在這17年間,我們記錄了太多海南長臂猿的有趣故事。今天,我們想和你分享其中的一個。
故事發生在保護區的邊緣地帶,C群長臂猿的領地。
2011年6月,從A、B兩群分離出的3隻青年個體在緊挨著白沙縣青松鄉,位於保護區邊界的山林中組建了海南長臂猿的第3個家庭群——C群。
得益於我們聯同保護區早在2009年就在青松鄉啟動的一系列護猿宣傳以及生態農業推廣項目,這個最靠近村落的猿群逐步壯大,4年之後更躍升為海南長臂猿第一大家庭群。
我們在2010年招聘並培訓出的青松鄉長臂猿社區監測隊,自C群建立後,從未停止對牠們的跟蹤與監測。如今的C群,已成為了最信任人類,且被人類了解最多的一群海南長臂猿。
C群長臂猿的「老朋友」們——青松鄉長臂猿社區監測隊(左起:李全金、林清、張志城、李文永)
每日破曉時分,海南長臂猿嘹亮的歌聲便在山林中響起,牠們會沿著自己熟悉的路線趕往家域範圍內那些正在成熟的果樹,直到日落前返回夜棲之處。
然而,2014年的一場颱風打亂了C群平靜的生活。
「威馬遜」——1949年以來登陸內地的最強颱風在霸王嶺保護區造成了多處破壞,對C群的影響尤為嚴重。我們在颱風過後的現場評估發現,C群的活動範圍內至少出現了11處滑坡,而其中一處恰好位於長臂猿覓食的必經之地。滑坡不僅影響了棲息地的完整性,還破壞了長臂猿日常活動的「交通要道」。
颱風「威馬遜」在C群棲息地造成的滑坡
颱風過後,C群只能利用滑坡兩旁的大樹「飛越」被截斷的林冠,大大增加了長臂猿墜地和受傷的風險。
為了減少滑坡對C群活動造成的影響和猿群通過時的風險,我們與保護區討論並制定了滑坡植被恢復以及搭建樹冠廊道(Canopy Bridge)方案,並在2015年著手實施。
首先,我們與保護區連同當地政府及村民,在各處被滑坡破壞的地段種下約1,200棵本土樹種的幼苗,以促進植被恢復。
當時的種樹活動,我們還邀請了中國靈長類專家組組長龍勇誠教授來助陣。
之後,我們從香港邀請了三位專業攀樹師來到保護區,用攀山級別的繩索為長臂猿架設了繩橋,連通了C群長臂猿的必經之路,這亦是中國首個在破碎化長臂猿棲息地搭建的樹冠廊道。
同時,安裝兩部紅外相機以評估繩橋的效果。搭橋的那幾天剛好遇上陰雨天,為工作增添了不少挑戰。
整個搭建過程耗時三天兩夜,所以來自香港的攀樹師也有幸可以在海南長臂猿的棲息地借宿兩夜。
攀樹師與我們在現場的合影
繩橋建設後的一段時期內,C群長臂猿雖然注意到繩索的存在,但一直採取觀望態度,總是一番猶豫後繼續採用高危的跳躍動作「飛越」滑坡。直到2016年5月2日,繩橋建成後的第176天,安裝於樹上的紅外相機終於被通過繩橋的長臂猿觸發,國內首段長臂猿利用人工樹冠橋樑的影片被記錄了下來。
通過470天的紅外相機監測,我們最終記錄到52次長臂猿利用繩橋的過程。很有意思的是,成年雌性以及年幼的個體最為依賴繩橋,而成年雄性長臂猿則堅持使用高難度動作跨越滑坡,並没有使用繩橋的記錄,我們估計這與長臂猿的力量與跳躍技巧有關。通過對比不同時間段的記錄,我們還發現長臂猿對繩橋的利用頻率越來越高。在2019年1-2月的50天内,共有21次長臂猿使用繩橋的記錄,這與颱風之前長臂猿平均約兩天通過此處一次的頻率已經十分接近。
雌性與年輕長臂猿是繩橋的主要使用者
雄猿就是愛冒險,選擇躍過滑坡
逐漸掌握技巧的C群成員可以使用不同的姿態通過繩橋
如今,2015年栽種的本土樹苗和天然恢復的小樹已經枝繁葉茂,逐漸將滑坡兩側的林冠重新連接起來,長臂猿也間中會利用這新形成的通道,繩橋的作用亦變得越來越小。就算“固執”的成年雄性繼續使用高難度動作通過滑坡,新形成的林冠也可以成為意外墜落時的安全墊。與此同時,繩子的五年安全使用壽命將至,我們也準備與攀樹師再次前往當地,及時拆除或更新人工繩橋。
當年在繩橋下種植的秋楓樹只比圖中的青松鄉長臂猿社區監測隊隊員高少許
雖然通過建立人工樹冠廊道來改善野生動物棲息地破碎化的保育手段在全球各地日漸普及,但建立針對長臂猿的樹冠廊道不僅是中國首例,外國也鮮有文獻探討長臂猿樹冠廊道的設計和評估其作用。所以,我們與保護區詳細記錄了這項工作與研究並整理成學術文章,該成果剛剛發表在Nature子刊Scientific Reports上。點擊連結了解其中的細節: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20-72641-z
任何一個保育故事,無論成敗,都可以使我們收穫寶貴的知識與經驗。對於此次颱風過後的棲息地恢復,列出以下三條與君共勉:
- 踏實且扎實的日常監測工作是物種保護的根基。如果沒有青松社區監測隊日復一日的跟緃監測,我們便不能在颱風過後及時發現長臂猿所面臨的危機,更無法快速制定出科學有效的應對方案。
- 繩橋等人工樹冠廊道只是應急措施。盡早促進天然植被的恢復,才是應對棲息地破碎化長期且穩健的解決方案。
- 行動前,充分參考國內外相關案例;行動後,及時科學嚴謹地記錄,評估並發表行動的過程與成效,不論對自身還是其他保育同行的工作都將大有益處。
作者:李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