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莖異藥花
短莖異藥花在野外非常罕見,這大可能是因為它們需要一個特定的生長環境。這個品種生長於相對較低海拔和溪流附近的密林中,它們喜愛在潮濕及含腐殖土的石上成長。因其葉片有點像肉質植物,有助於耐旱。雖然它所屬的野牡丹科遍佈熱帶地區,可是該品種就只能在香港和廣東部分地區找到。
短莖異藥花有一個主要特徵,就是那艷麗紫紅色的花瓣。儘管它們的花朵細小,那耀目的粉紅色卻能吸引觀察者的注意,特別當陽光從上照射下來時,花瓣更變得半透明。這個景象實在令人讚嘆不已。
短莖異藥花的葉子有一系列的色彩。有些展示出漸變的綠色,而另一些則是神秘的棕色和銅色。後者的妙處是偽裝,可與周圍的落葉融為一體。這樣不單止美觀,還可保護自身免被動物啃食。
雄蕊二態——雄蕊的分工
仔細觀察上圖,可見短莖異藥花的花朵有兩種不同形態的雄蕊,而兩者均具花粉。可是這兩組雄蕊的位置、大小、顏色和形狀都不一樣。這正正是「分工」的概念。「分工」最早由達爾文提出,他指「分工」可以幫助解決一些兩難問題,例如對於牡丹科某些品種,怎樣可以提供花粉給蜜蜂食用之餘,同時保障配子免受損傷。據理解,為繁衍後代,有一組雄蕊專供花粉作繁殖之用,而另一組雄蕊則提供花粉給覓食的蜜蜂作為獎賞。有相關物種(野牡丹)的實驗證明,來自紫色雄蕊的花粉比來自黃色雄蕊的花粉有較高的能力到達雌蕊之柱頭上,而黃色雄蕊的花粉則被視為提供食物的來源。結果表明,兩種雄蕊形態上之分工使植物本身和負責傳播花粉的蜜蜂都能相互受益。
兩組雄蕊分工之得以成功,並不在於視覺形態上的差異,而是其花藥的孔徑。孔徑的形態令花粉粒能夠精準地附到授粉蜜蜂特定的身體部分上。這樣,負責提供食物的雄蕊將它們的粿粒釋放到蜜蜂的口器和胸腔上,而負責傳粉的雄蕊就會把花粉交接到蜜蜂身體與柱頭所接觸的部位上。
蜂振傳粉的特有程序
依賴蜂振傳粉的植物均具有獨特的形態——孔裂花藥。開始時,花藥是完全密封的,當受到授粉蜜蜂用特定的頻率振動翅膀時,花藥壁才會破裂,而花粉就從小孔或裂縫中釋放出來依附到授粉蜜峰身上。這個現象是由花藥的類型與傳粉者共同進化所產生的。此相互適應的行為,令傳粉蜜蜂可獲到其他昆蟲無法取得的花粉。
人為干擾和生境破壞為短莖異藥花帶來了嚴重的影響。在園內,我們卻成功在苗圃繁殖了這個物種。讓我們考考你們的眼力,希望你們在六月至七月的開花期間能辨認出它們!
參考資料:
Luo Z., Zhang D., and Renner S.S. (2008). Why two kinds of stamens in buzz-pollinated flowers? Experimental support for Darwin’s division-of-labour hypothesis. Functional Ecology. https://doi.org/10.1111/j.1365-2435.2008.01444.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