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 —「水獺之島」

華夏大地

作為一個關注中國水獺的人,金門,一直是「朝聖」之地。在這個與對岸福建省廈門島面積相差無幾的小島上,生活著中國東南沿海甚至整個東亞海岸線上最為穩定與密集的歐亞水獺種群,也生活著一大群關愛水獺的人們。

七月底,應台北市立動物園的邀請參加了歐亞水獺保育暨再引入國際研討會,我終於有幸登上金門這個「水獺之島」。

「歐亞水獺保育暨再引入」國際研討會

研討會的上半場在台北市立動物園進行,各國的水獺專家們帶來了很多精彩分享,並初步討論了在台灣本島再引入水獺的議題。當然,大家最希望的,還是在本島開展更為詳細的調查,儘快找到殘留的水獺種群,免去再引入水獺所帶來的諸多問題。


KCC的李飛在研討會上分享了中國三種水獺面臨的嚴峻處境

到達金門
 
會議的下半場重點已從再引入轉向金門本土水獺保護的研討,為了照顧金門的民眾參與,研討會的語言也從英文變成中文。
 

在討論保護策略前,與會者參觀並考察了幾個金門重要的水獺棲息地。國立台灣大學的李玲玲教授是研究金門水獺的專家,當日更親自帶領與會者介紹水獺。
 
 

看似人工化的水庫,也可被水獺善用,圖中女生腳下周邊就有很多水獺的糞便
 

金門的歐亞水獺糞便
 

可惜在夜守水獺的環節裡,水獺並沒有出現
 
 

縣政府和金門國家公園十分重視水獺保護以及這次研討會,每天送來水獺相關的小禮物,撫慰了大家因為看不到水獺而失落的心情
 

金門的水獺研究與保育

金門地區的水獺在金門縣誌中早有記載,但真正開始有系統的調查與研究,是在1992年金門解除戒嚴並開放觀光後,由國立台灣大學李玲玲教授帶領的團隊來到島上開展。之後,東海大學、台北市立動物園等越來越多的機構加入到金門水獺研究與保護的行列,金門水獺的監測、救助以及科普宣教等相關工作也隨之愈加完善。通過最近幾年的基因研究,保守估計整個金門島會有超過100隻的水獺。

中國東南部沿海的水獺狀況

那麼金門對岸的福建省水獺的狀況又如何呢?我們可以從詹紹琛先生1985年發表的《福建省的毛皮獸資源初步調查》中獲知,福建水獺種群在上世紀的80年代已經劇減。而最近10幾年來,福建省的沿海地區也沒有消息證明水獺的存在。

根據我們目前所能了解到的訊息,自2000年後,除去金門,中國整個海岸線上確實記錄到水獺的地區只有六個,分別是江蘇的如東、浙江的韭山列島、廣東潮州、香港米埔、澳門以及珠海橫琴。而且根據目前的生境與人為干擾狀況猜測,六個地區中水獺的種群數量與密度應遠遠低於金門。


上世紀後半葉,福建省水獺毛皮產量的下降狀況


2000年後中國沿海地區記錄到水獺的地區,紅色為金門(可按圖放大觀看)


會議感想


待在金門的時間很短,但是每天都有很多收穫和感觸。不光是水獺,金門在鱟、蜂虎以及傳統建築和文化的保護上都值得我們學習。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是台北市立動物園在保育工作上的投入,不僅20幾個員工全程參與這次水獺的研討會,而且園長、副園長也輪流跑來金門參會足以體現動物園對水獺保護的重視程度。多虧動物園多個年輕員工的辛勤準備和有序的引導,與會者非常高效地討論出金門歐亞水獺保育的行動方案並完成各類行動的優先排序。

當然,保護這事兒要想做好,單憑任何一個機構獨自努力都是無法完成的。而金門的水獺保護已經形成了較完整的保育工作平台,從政府部門到科研機構再到NGO(非政府組織),大家各司其職,為金門水獺的保護作出自己的努力。


金門水獺保育工作平台

最後,也是讓我最為驚訝的是台灣的保育工作者對於兩岸合作共同開展水獺保護的渴望。大陸水獺的保護起步晚,甚至說還未起步。由於缺乏關注和基礎調查,我國沿海地區水獺的殘留狀況無人知曉,但台方已經擔心起金門種群的未來,迫切希望弄清金門種群與中國大陸其他沿海地區種群的遺傳關係,並期望兩岸的水獺種群在未來可以重新連通,以解決種群隔離帶來的影響。可惜當台灣的研究團隊跑去福建希望建立科研方面的聯繫和合作時,卻發現那裡研究和關注水獺的人士寥寥無幾……

今天的金門,不管是水獺,還是島上生活的人們,都在努力地學習如何可以共同生活在這個美麗的小島上。相信在不遠的將來,終會有一些水獺因為金門島的狹小而期望著重回中國大陸沿海的懷抱,而到那時,我們又是否能夠為牠們準備好一個美好的家園呢?

撰文:嘉道理中國保育部 (KCC) 高級自然保育主任 李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