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厲實施 ── 關閉野味市場和非法貿易
筆者早前有關蝙蝠和新冠肺炎的文章(https://bit.ly/3bF48yw),提及冠狀病毒和這種飛行哺乳類動物的關係。延上次的文章,本文希望反映來自各地的人士或從事動物保護、保育及福利的專家的想法,稍後也會提供關於筆者在香港研究的菊頭蝠參考資料。
▲ 現今全球均大力支持關閉所有野味市場。(照片: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敲響警號
儘管起初並不明顯,影響全球的新冠肺炎正導向一個重大甚或正面的結果,最終或惠及人類、野生動物以至整個大自然。
現時全球面臨的危機正是一大警號,各國領袖和從政者已被一再警示,有風險爆發與本世紀初肆虐的沙士相似的新興病毒。尤其觀乎我們過去十年的野生動物救援工作,非法野生動物貿易不曾停止或減緩,甚至有更多物種正進入市場,反映目前全球的相關執法系統和法律未見成效。
▲ 典型亞洲野味街市場的例子。(照片: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我們更了解到,國際社會居然如同昏睡,未有嚴厲貫徹打擊野生動植物貿易及鎖定其背後主要罪犯的工作。這種自滿的態度造就新冠肺炎的興起,亦使包括穿山甲在內的非法動物貿易多年來仍一直盛行。
正當眾多保育團體提倡更嚴緊地懲處野生動植物罪行及非法走私,各地政府對其重視程度卻不及於其他罪行。顯然,事後看來,觀乎持續增長的死亡數字和所造成的許多經濟損害,均反映這有必要重新高度正視。
世上不僅武漢存在野味市場。野生動植物貿易幾乎跨越所有國內外邊界和管轄區域。穿山甲非法貿易的供應來源,可追溯至馬來西亞和非洲國家,而越南和中國則是主要買家。
▲ 典型亞洲野味市場的例子(照片: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上官達博士)
▲ 典型亞洲野味市場的例子(照片: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陳輩樂博士)
科學與起源
現正好是時機,作出更科學、更有見地和更具包容性的決策,去影響未來動物貿易,同時思考人畜共通病(zoonotic diseases,即動物和人之間互通的疾病)興起的危機。不應給予時間那些個人及既得利益者,而各地政府亦不應被脅逼削弱有利人類和自然環境的法律與法規。
有點諷刺的是,當人類社區正為切斷病毒傳播途徑而實施社交隔離,很多被誤解和中傷的蝙蝠品種,本身正正是密集地群居,在社交和取暖方面都得益於緊密聚集。蝙蝠是新興疾病話題的核心,牠們帶有冠狀病毒可能已有長達數千年的歷史。
在中華菊頭蝠和中菊頭蝠的繁殖季節,緊密擁擠對嬰兒蝙蝠更有好處,因為族群會組成一個托兒所或幼兒園,當母蝠離開初生孩子、飛出棲息洞穴覓食時,少數雌性蝙蝠會留在洞內照顧緊貼洞穴頂部、等待母親帶捕獲的昆蟲回來餵養的幼蝠。近似於人類的普通感冒,冠狀病毒可在蝙蝠群體中快速散播,但據我們所知,這對牠們來說是無害的,蝙蝠的免疫系統已進化至可抵抗這種病毒。
▲ 中華菊頭蝠幼兒園(照片:漁農自然護理署CT Shek)
蝙蝠並不那麼愚蠢,而這正凸顯我們先進人類社會的問題。我們常常自以為通曉一切,自以為被授權使用自然和自然資源卻毫無後果。許多人甚至不知道或不了解,物種的存活是既奇妙又錯綜複雜,而人類的行為會對物種導致甚麼影響。
打個令人不快的譬如,試想想多少幼菊頭蝠等待母親回來,倘若其父母身陷霧網,然後被送往野味市場作為食物出售,可能成千上萬、甚至數百萬隻幼蝠也會因缺乏照顧而死。捕獵者和商人可能沒意識到菊頭蝠受傷害的程度,以及牠們消失後的森林生態。正是這種無知,令森林繼續被毀,以及多樣動物從中消失,被集中流入食品和寵物貿易。
商人和消費者或者不感興趣,也沒意識到蝙蝠消失會影響森林生態。不過,如您考慮到一隻菊頭蝠可一夜間食掉數千隻昆蟲,那麼失去數以百萬隻菊頭蝠,可是多大程度影響昆蟲管控。雖然捕穫並非持續地進行,但反映出人類濫用大自然,也能想像這種失衡會導致新興疾病開始爆發。
蝙蝠之所以被多個國家保護,跟其重要的生態角色和牠們本身很脆弱有關。假如開放一個蝙蝠洞,可以想像只消一夜,整個棲息其中的蝙蝠族群就會被捕獵和消除。這些族群可能是以昆蟲為食,或能為果樹散種至數公里以外的熱帶或溫帶森林。若無適當地實施或強制保護,蝙蝠和生態系統所面對的傷害將難以想像。
切斷連繫
彷如從一扇小窗口進入一種動物的生活,大自然的豐饒在於全球有逾千種蝙蝠,還有成千上萬種動植物,在維持自然界平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以無數方式支持著人類。
毫不令人詫異,如把菊頭蝠這種群居動物從其野生居所中捉走,困入細小的籠裡跟其他蝙蝠同放在濕貨街市,其造成的壓力程度,令一度自然存在而不起眼的病毒變異並離開原宿主。這未必是自然界報復,卻是自然界對人類的警號:是時候覺醒,並需更關注地球和我們的野生鄰居。
理解一些自然世界的組成部份,有助我們看見是甚麼使我們陷入今天的窘局。社會上開始理解我們的行為具多麼大衝擊力,反過來纏擾自身,並決定我們的健康和存活。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份,目前面對的疫情很清楚地讓人知道,無論甚麼政治取向或宗教信仰,對錯綜複雜的自然界平衡,以及滋養地球萬物的生態系統予以尊重,才是至關重要。
分享本文的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表達現時重要的並非責備誰散播病毒、誰造成自然界和個別野生動物群體大規模染疫。大自然世界好比我們的血液,愈濫用自然的複雜性,就愈可能導致生態失衡,繼而增加打擊人類社會的風險。
做該做的事
觀乎近日新聞,似乎人類的反思已由為何出現病毒轉向誰該被問責。這是十分危險的。既得商業利益肯定不能凌駕於預防未來另一疫症的需要,政策最終會決定每個人的健康和安全,無可能不關閉野生動植物交易和所有野味市場。
擁有野味市場的國家為數不少,這些國家都可以應對挑戰,並採用未來的藍圖,以保護國民健康和安全,停止經常殘酷和不可持續的野味市場隨之傷害自然生態系統。
嚴厲的法律和法規不應妥協,所有行動的要旨,應是減少將來社會面對可能比新冠肺炎更致命的疫症!
撰文: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動物保育部主管艾加里博士
———————————
延伸閱讀
下面由Cyril Christo撰寫的《觀點》很好地描述人類文明所處的窘局,需要考慮固有價值和認知全球經濟體系的某些不足,以及使用有限資源時無視了自然界和生命孕育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