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復修的挑戰
2012年,我們在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本園)山頂的草坡上開展了一項自然森林重建計劃。據知,香港原有的森林是可以有高度的生物多樣性,但現在大部分的森林已受到干擾,而且變得零散以及只存在於偏遠地區。我們希望以科學方法了解動植物如何通過自然的相互作用來建立複雜的生態系統。
然而,要從零開始去重建一個自然森林並不簡單。通過對原始森林的調查,我們試圖了解每個樹種的稀有度,以及其合適生長的微生境。而單靠調查所得的資料,使用相同的物種比例及環境去種植一個人工森林的話,並不一定能達至同一效果。因為在生長的過程中,樹木存活數量會減少,再加上棲息地亦會隨著時間而變更。故此,我們必須大量種植多個不同物種,又或須種植到一些我們認為未必太合適它們生長的地方。
不斷的環境變化也會為棲息在森林中的生物帶來影響。本園森林復修項目的其中一個目標是為本地野生生物提供合適的棲息地。我們很高興為本地野生生物提供了合適的棲息地,同時觀察到牠們的數量亦在增長,當中包括在森林棲息的鳥類和貍貓。然而,隨著樹種的增加,草食性的昆蟲數量亦同時倍增。牠們的出現,雖是森林恢復的跡象,但牠們的食量同時亦要多加關注。
具破壞性的草食動物
黃桐,是一種原生於華南和印緬地區的罕有冠層樹,亦是大黑燕蛾(Lyssa zampa)的寄主植物。從其龐大的體形,可推斷出牠的幼蟲之食量並不簡單——一條小毛蟲在成長過程中能夠吃掉數株幼苗。為確保黃桐日後的存活率,我們在區內種植了相當的數量。此舉卻引來大量的 「天敵」—由於大黑燕蛾幼蟲所造成的影響,近月來植樹區的黃桐失去了很多葉片。
我們在植林區內見到愈來愈多草食性昆蟲的個案。這些個案告訴我們一般草食性昆蟲都只會食用某一特定物種。例如,常被稱為「臭椿蟲」的旋瘤蛾(Eligma narcissus)對高聳的常綠臭椿(Ailanthus fordii)情有獨鍾。雖然我們的常綠臭椿幼苗情怳已經開始好轉,可是去年被這種蛾感染過後,它們葉莖上的葉已所剩無幾。又如土沈香(Aquilaria sinensis)亦有它的天敵——細紋黛齒螟(Heortia vitessoides)——此飛蛾的幼蟲可在數週內吃光一棵小樹。由於土沈香具有商業價值,近年遭到大量砍伐,再加上細紋黛齒螟幼蟲的入侵,恐怕土沈香的下一代難以繁衍下去。
一種捕食毛蟲的昆蟲——獵蝽——被拍到在黃桐上覓食
為保護自身免受傷害,樹木會從葉片分泌一些有毒物質來防禦天敵。但若果它們高密度地種在人工樹林裏,它們仍然很容易成為毛蟲的目標。這正可能是因為新植林裏的小樹之單一樹冠,助長了毛蟲由一個寄主延伸到另一個之上;加上毛蟲的自然天敵——包括黃蜂、寄生真菌和捕食性鳥類——還未能恢復。要有一個健康多樣性的森林,需視乎捕食者、草食性動物及植物種群間之相互影響。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議題。
我們的森林物種雖多,但畢竟處於早期恢復的階段,意味著現時相對地沒有太多生態上相互影響的作用。另一方面,原始森林中有許多交織的相互作用,從而能建立自我維持和調節的生態系統。缺乏這種大自然的平衡,在植樹區所種植的幼苗看來要面臨較大的風險。
增强面對逆境的適應能力
這種錯綜複雜的捕食關係只是重建自然森林時需要考慮的眾多方面之一,當中許多其他的挑戰也一一呈現出來,並切實地反映了自然界中無數交織在一起的共生關係。因此,試圖去修復本園生態系統的平衡,有時候感覺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話雖如此,我們仍在努力培育一個面對逆境時能夠自我調節的森林。為了達成目標,我們必需清楚考慮物種的相互作用,以便建立複雜的生態系統,最終達至森林復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