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至3月動物拯救個案
白頸鴉
拯救人員把纏繞白頸鴉的風箏線移除後,再把牠安置在較寬敞的籠舍,讓牠有更多活動空間
圖中的白頸鴉為2016年度本園野生動物拯救中心的第一隻接收的動物。牠於2016年1月1日(元旦日)被發現於西貢警署,當時牠無法飛行,因此被送到拯救中心接受獸醫護理。雖然白頸鴉並沒有大礙,但身體被風箏線纏繞著。移除風箏線後,牠已被送往較寬敞的籠舍暫住及準備野放。由於較早前收到採集白頸鴉DNA(脫氧核醣核酸)的請求,我們特意抽取了牠的DNA樣本,再送往蘇格蘭聖安德魯斯大學進行分子系統學的研究。
2月22日,白頸鴉於南生圍重返大自然
白頸鴉原生於南中國、香港及越南北部。在本港頗為常見,通常在后海灣及米埔出沒。雖然如此,但在南中國一帶,白頸鴉的數目正在下降,主要是因為獵物遞減及過度使用殺蟲劑。以往該物種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中列為無危,但更多新的研究指出,牠的族群數目急速下降,因此在2008年,正式提升至易危級別。
白腹鶲
2016年 3月26日,有一隻白腹鶲一不小心地飛進了荃灣西鐵站,無法找到出口。最終要向愛護動物協會(愛協)求助,工作人員到場後把牠救出並轉交本園拯救中心。檢查後,白腹鶲一切正常。牠在拯救中心短暫逗留數天後已放歸野外。
白腹鶲是春季及秋季遷陡鳥。每年三、四月及九至十一月都能看到牠的蹤影。這次是本園第一次接收白腹鶲個案。
豹貓
2016年1月14日,本園拯救中心從愛協接收了一隻年幼的雌性豹貓。小豹貓沒有大礙,只是體重略為偏低,故需留下作復康護理。及後的兩個月,我們觀察她的行為及體能,以確保她適合野放。
漁護署工作人員對小豹貓野放後的去向感興趣,他們為她進行無線電追蹤。3月30日,漁護署職員為小豹貓戴上頸圈發射器,之後把她帶到山上的籠舍,讓牠慢慢熟習山上環境,再自行離開籠舍,返回野外。我們同時亦安裝了紅外線相機,以記錄豹貓離開的一刻。相中可見,她在當日下午5時54分步出籠舍。在翌日,我們更在本園的西邊偵測到頸圏發出的訊號。
豹貓在本港的分布頗為廣泛,但不常有目睹野生豹貓的紀錄,可能與其夜行習性有關。本土野生豹貓受香港法例第170章《野生動物保護條例》所保護。牠也被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II,有助控制國際間的豹貓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