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唯一飛行哺乳類動物

動物故事
短吻果蝠在蒲葵葉下築巢

飛行哺乳類動物

蝙蝠是全球唯一會真正飛行的哺乳類動物。牠們的前肢已演化成有蹼的翅膀,並有觸摸感覺器官,用來探測空氣流動和幫助飛行。除了北極、 南極和一些孤立的海洋島嶼,世界各地都能找到牠們的蹤跡。

蝙蝠不是瞎子。雖然大多數蟲食性蝙蝠的眼睛都比較細小,但牠們的視力其實也不錯。而大部分果食性蝙蝠甚至有一雙又圓又大的眼睛,幫助牠們在晚上尋找果樹和其他覓食的地方。然而,大部分的蟲食性蝙蝠都會以回聲定位作為定向系統,主要是找出獵物的位置或在夜間飛行時避免與其他飛行物體碰撞。蟲食性蝙蝠通常能發出高頻率聲音,由 12 千赫茲至 100 千赫茲。有些物種甚至可聽發出頻率高達 160 千赫茲。人類則只能聽到相對比較低頻率的聲音,由 20 赫茲至20 千赫茲。

 

香港的蝙蝠

全球大概有超過 1,200 種蝙蝠。到目前為止,香港已有記錄的蝙蝠共有 26 種(Shek, 2006)。香港擁有豐富的蝙蝠生物多樣性,主要是因為香港的氣候是季節性的熱帶氣候。本地的蝙蝠分別 有蟲食性和果食性蝙蝠。短吻果蝠 (Cynopterus sphinx) 和東亞家蝠或日本伏蝠 (Pipistrellus abramus) 都是本地活躍於市區和郊外的蝙蝠。而棕果蝠 (Rousettus leschenaulti) 則是香港有紀錄體型最大的蝙蝠,牠體長達 13 厘米。

某些農民使用非法霧網來捕捉野生蝙蝠

 

香港蝙蝠的威脅

蝙蝠的天敵包括蛇、貓頭鷹、鵰、果子狸和家貓。但蝙蝠面對最大的威脅並不是那些天敵,而是人類的滋擾。大量具破壞性的人類活動和砍伐森林,導致牠們的棲息地和食物來源受到影響。有些農民更會為了保護農作物和盆栽而非法放置霧網殺害蝙蝠。

獸醫小心翼翼地為被困的短吻果蝠移除霧網

 

當年幼的東亞家蝠(左)抵達本園時僅重2.5克。年幼的褐山蝠(Nyctalus noctula)不能自行進食,動物護理員只好用餵飼管來幫助牠進食(右)。

動物保育部的職員正在進行蝙蝠箱視察,目的是要監察本園的蝙蝠族群(左)。一群東亞家蝠被發現棲息於本園藝舍的人工築巢箱(右)。

裝設在本園的蝙蝠箱(左)和蝙蝠塔(右),為野生蝙蝠提供棲息之地。

 

本園的人工蝙蝠箱

自 1996 年以來已有超過 30 個人工蝙蝠箱成功安裝在本園。人工蝙蝠箱是蝙蝠的另類棲所,亦是一個好方法去彌補被破壞了的天然棲息地。動物保育保的職員偶爾會進行蝙蝠箱視察,監察在本園的蝙蝠族群。最近,工作人員發一群達 40 至 50 隻的東亞家蝠棲息在觀音園附近的數個人工蝙蝠箱中。有趣的是,東亞家蝠佔領了本來供雀鳥使用的人工築巢箱。這證明了東亞家蝠具有良好的適應力。事實上,任何人均可在居所外安裝人工蝙蝠箱,為野生蝙蝠提供棲息居所(Ades et al., 2008) 。

 

蝙蝠對我們的好處

大家可能會問「為什麼要安裝一個蝙蝠箱在家外面?」答案是蝙蝠有助控制昆蟲數量。蟲食性蝙蝠會在夜間捕食蛾、 蚊子、 白蟻和飛螞蟻等昆蟲,從而減少在附近地區昆蟲的數量。當你為牠們提供棲息居所的時候,牠們幫助控制附近地區昆蟲的數量,一舉兩得。

而果食性蝙蝠則對維持森林的健康非常重要。在覓食時,牠們會不小心把水果丟在地上,或在消化之後,把種子排出體外,這都是牠們傳播種子的方法。一些果蝠甚至可飛到較遙遠的地方,即牠們能把種子從原本的森林傳播到其他地方,促進地球的植物多樣性。

 

你也可以改變牠們的命運

如發現任何受傷的野生蝙蝠或非法霧網捕捉蝙蝠活動,請向本園 (852) 2483 7136 / (852) 6713 9881 或漁農自然護理署 (852) 2150 6978 舉報。我們可以擕手合作,共同保護這珍貴的自然遺產。

 

參考資料:
Bat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www.batcon.org)
Bat Conservation Trust (www.bats.org.uk)

書籍:
Ades, G.W.J., Chiu, S.T. and Chan J., 2008. A Teacher's Guide to the World of Bats,
Kadoorie Farm and Botanic Garden, Hong Kong, China.
Shek, C.T., 2006. A Field Guide to the Terrestrial Mammals of Hong Kong.
Friends of the Country Parks and Cosmos Books Ltd.
Ades, G.W.J., R.C. Kendrick, 2006. Focus on Hong Kong Bats: Their Conservation and the Law, Kadoorie Farm and Botanic Garden, Hong Kong,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