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樸考察日記 (一)

華夏大地

太陽在天空高高掛著,40的高溫,衣服濕透得沒有一處角落讓我抹掉眼鏡上的水珠。鞋子裡還灌滿著剛剛過河時的泥水,每走一步都發出撲踏撲踏的聲音。我們在這片炎熱潮濕的原始森林裡拖著沉重的腳步,聽到大自然的水聲、蟬聲、鳥聲,卻也聽到油鋸聲和槍聲

說到柬埔寨,可能大家會想起神秘的高棉文化和金邊、暹粒、吳哥窟等的人文景觀。但最觸動筆者的卻是柬埔寨的大自然遺產......

一般人覺得柬埔寨是個落後的地方,放眼首都金邊,高聳入雲的建築物寥寥可數。但正正因為它的落後,很多地方都尚未開發,因而保留了大片的原始森林。這18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雖然只有中國的五十分之一,但棲息著很多在中國大陸早已消聲匿跡的大型獸類和珍稀鳥類。因此,嘉道理中國保育在2017年決定踏出中國,深入柬埔寨的森林開展保護野生動物和棲息地等工作。

柬埔寨大部分都是平原低地,卻有一大片的森林,是與中國截然不同的狀況。10年前,森林的面積佔了柬埔寨國土超過百分之六十!雖然因為大規模的砍伐和開發,現在已跌至約百分之五十,但這數字依然非常驚人!這裡主要分佈著兩種不同的森林,分別是半常綠雨林(semi-evergreen forest, SEF)和落葉龍腦香林(deciduous dipterocarp forest, DDF)。前者跟普遍在中國保護得較好的森林一樣;而後者看起來則較為開闊。回想起第一次進入龍腦香林時,筆者甚至覺得有點荒蕪。DDF的土壤比較貧瘠,樹的密度低,以龍腦香為主。因為缺乏中間層和底層植被,所以以中低層植被作為主要棲息地的鳥類種類也相對比較少。雖然看似很差,但是啄木鳥和鸚鵡卻不少,而有些鳥類更只生活在這種林子裡,甚至還可以找到一些罕見的大型動物。SEF濕度高,森林有著明顯的分層結構,有時候還會伴隨著一片片的竹林。

落葉龍腦香林 (deciduous dipterocarp forest, DDF)

半常綠雨林 (semi-evergreen forest, SEF)

SEF 裡的竹林

我們這次的考察團隊主要由專業的兩爬、鳥類和獸類學家組成,配上當地護林員、司機及翻譯員,一行七人在森林的最深處展開了三天兩夜的調查,目的在柬埔寨偏遠的森林中尋找曾漫遊於整個中南半島但現已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例如白臀(亦稱爪哇野牛)(Bos javanicus)、銀葉猴(Trachypithecus germaini)和綠孔雀(Pavo muticus)等。

雖然這次進山的團隊大多是有野外經驗豐富的專家,但為了保留體力以便幾天在深山密林裡進行考察,還要帶上在林子裡紮營數天的補給品,我們不得不利用拖拉機幫忙搬運以減少體能消耗。

由於當地打獵猖獗,很多野生動物比較喜歡晚上活動來避開日間行動的獵人。因此,要在日間碰到上述的動物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但並非沒有可能!)。有見及此,我們早已在森林各處設置了紅外線相機進行全天候的監測。大至上噸計的野牛,小至林鳥松鼠,任何生物,不論晝夜,只要經過紅外線相機都會觸發紅外線感測器而拍下照片和短片。而本次進入森林中最主要的任務是收集這些紅外線相機拍到的照片來進行辨識和分析工作。

我們利用GPS尋找相機的位置,沿途披荊斬棘,踏過軟爛濕滑的小路,鑽過荊棘滿布的叢林,穿過連夜暴雨而成的河流。然而,正如前文所言,遊走在這片森林裡的並不止我們。沿路不斷看到被砍倒的大樹,聽到隆隆的電鋸聲和明亮的槍聲,亦直接碰上不少背著斧頭準備進森林裡砍木頭的人。非法伐木和偷獵在柬埔寨屢見不鮮,所謂靠山吃山,村民世代依賴著森林資源為生,如何讓他們作出改變,讓世代打獵的獵人改行,將會是我們保育工作者所要面對的大難題。

被伐木者砍掉的大樹

被村民捉到的孟加拉巨蜥(Varanus bengalensis)

終於,經過一個小時的尋覓,我們找到了幾個月前設置的紅外線相機。當我們滿心歡喜地以為看到珍稀動物時,而看到的卻只是偷木人,以及一大群野豬,還有獨自散步的赤麂,這些動物在中國一些比較好的森林裡還是普遍的。不過,我們也知道要拍到珍稀的野生動物絕非易事,所以也很快收拾好心情,更換了新的電池便往下一台相機進發。

因為昨晚的暴雨形成了一條沒有標注在地圖上的河流,我們只能涉水而行。正值雨季,雨水充足讓雜草橫生。幾個月前我們來裝紅外線相機,可是幾個月後,整個地形都改變了,我們只能盲目地看著之前在GPS記錄的點不停繞圈……

在森林穿梭並沒有既定的路線,只能依稀向著目標的方向前進。

走著走著,我的右腳突然間被東西絆住了,前進不得。森林本身就佈滿藤蔓,我也已習以為常,下意識地想把「它」弄開。可是卻發現腳被綁得異常的緊,低頭一看,居然是獵人佈下的圈套!鑽進密林裡有時候是十分危險的,出發前我們也已收到消息指有村民在林裡佈置矮電網來捕獵,想不到我這次竟誤中獵人設下的圈套……幸好沒有完全觸發機關,不然可能就被吊起來了。但是,倘若被套著的是隻小赤麂,那它就沒有那麼好運了……

獵人設下的圈套

隊伍忽然間停了下來。「前方有動物!」有人道。我連忙舉起雙筒望遠鏡在前方掃視,發現黑影後瞬間把焦距調好。「是一群印支銀葉猴!」。印支銀葉猴(Trachypithecus germaini),主要分佈在中南半島湄公河以東的地區,包括柬埔寨、越南、老撾和泰國。現時全球的數量因為面對著棲息地喪失、黑市寵物交易和作為傳統藥材等威脅而不斷銳減,種群在過去的幾十年縮少了超過一半,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物種(Endangered, EN)。其名為銀葉猴,顧名思義擁有著銀色的頭髮和鬢毛,身軀銀中帶黑,以葉子為主食。不過剛出生的幼猴毛髮則是金黃色的,直至數個月大才變得跟媽媽一樣。雖然在動物園早已看過銀葉猴群居生活的行為,但這是我第一次在野外親眼目睹牠們的身形,心裡仍是十分興奮!我們在遠處待了一段時間,觀察著這小家庭的互動並拍下大量的照片和影片。雖然今天出師不利,處處碰著壁,但是大自然總會帶給你意外的驚喜!

印支銀葉猴

日暮西垂,倦鳥歸巢。太陽終於收起了刺眼的光芒,我們也結束了一天的考察,紮營準備做晚飯去了。入夜後,雨又下起來了。我們蹲在大帳幕下避雨,在滴滴答答的雨聲中吃過晚餐便爬進各自的帳篷裡休息。

雨季時的trapeang

我們在DDF林駐紮的營地

柬埔寨悶熱潮濕的天氣到了晚上仍沒有為我們帶來一絲涼快,加上濕濕黏黏的身體,令人難以入眠。雖然帳篷設有一層蚊紗,但仍可以聽到那群饑渴的蚊子在外面盤旋,期待著你打開帳篷的一剎間乘虛而入。

終於,深夜的蟈蟈聲與蛙聲變成了啁啁的鳥聲,漫長的夜過去了。我伸著懶腰踱出帳篷,草草地吃了一點早餐和抗瘧疾藥,穿著過了一晚還是濕漉漉的衣服便出發,展開第二天的考察。

昨晚睡得不是很好,身體比進山時更為疲憊。加上昨日收了一整天的相機也沒有太大的收穫,難免令人有點沮喪。我們很快又收回了兩部相機,裡面都是離不開伐木的人、林鳥、赤麂和野豬。豪豬雖是我們本次考察新加的物種,可是其實在國內不難看見。我們穿過了竹林,來到了一片DDF前便停下來吃午餐,休息整頓。

這次的旅程已經過了一半,也到達了森林的最深處,卻沒有找到或拍到一隻珍稀的野生動物,我們開始擔心起來了……擔心這片森林會不會已經沒有大型的獸類存活了?擔心孔雀、野牛會不會都已經被獵人打光?拖著逐漸疲累的身軀,我們又抵達了紅外線相機的設置點。雜草在雨水充沛的環境下生長得異常地快,已經擋著相機鏡頭。我撥開雜草,打開了防水外殼,正在點著按鈕仔細地翻閱著照片時,突然我眼睛的餘光看到了一個黑色的身影掠過…… (待續)

紅外線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