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森林和猿野 保育海南長臂猿

華夏大地

一年一度的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調查於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舉行,為期5天,這次是我第一次參加調查。當時我和組員在山上的監聽點附近,追蹤一共有10位成員的C群,在密林濃蔭中發現一扇林窗,前方是一棵在斜坡上的挺拔大樹,背景是延綿的山脈。當時覺得如果有長臂猿在這片森林活動,這畫面就完美了,沒想到第三天會圓夢! C群就出現在不遠的樹冠上,我們可以在沒有遮擋的情況下慢慢觀察它們優雅地摘果子吃,自信地表演單手吊樹、「飛」躍到幾米外的大樹等「雜技」,令人目不暇給。


海南長臂猿是天生的體操冠軍


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調查培訓

本次調查動員了42人,除了嘉道理團隊和霸王嶺保護區外,亦包括海南邦溪省級自然保護區、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雲南銅壁關省級自然保護區等代表。考察隊分成7組,分別負責19個設置在長臂猿活動範圍的監聽點。 海南長臂猿每天清晨至中午有鳴唱的習性,以鞏固家庭之間的關係及宣示領域,監測隊員先透過聽聲定位的方法確定長臂猿的位置,再追蹤觀察,確認其數量。


褐林鴞


鈍尾兩頭蛇

我們這組每天清晨四點半起床吃個簡單的早餐,然後就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摸黑爬兩公里山路,趕在破曉前到達位於海拔900多米的監聽點,監聽長臂猿的鳴唱。 路上,我們聽到褐林鴞以叫聲表示歡迎鼓勵,但印支綠鵲則不太高興被我們吵醒。我們還遇到鈍尾兩頭蛇、原矛頭蝮及小弧斑姬蛙等小動物,為我們加設夜巡節目。


在樹木茂盛的雨林裡追蹤觀察海南長臂猿


團隊用紙筆記下長臂猿鳴叫的起止時間、方位、距離、鳴叫種類、個體數量、監聽點座標等資料

跟長臂猿的第一次偶遇是以聽到其警叫開始,當時覺得以它們細小體型來說,叫聲非常清脆響亮。 一個小時後我跟隨護林員一路向著聲音的來源方向追蹤,終於親眼目睹到了C群的大部隊,由雄猿帶領開始合唱,雌猿伴以帶有顫音的歌喉共鳴,音調由低到高,清晰而高亢,震動山谷,幾公里之外都能聽到,讓人著迷。

海南長臂猿令人一聽難忘的合唱


一身黑衣的雄猿

發現長臂猿後,大家就從城市長大的低頭族搖身變成仰頭族,不停按下快門捕捉它們在頭上的樹冠層玩耍追逐的場景,通過望遠鏡觀察它們互相理毛。其中一隻黑色的未成年個體愈靠愈近,更把頭上下倒轉充滿好奇地凝望我們,大家四目交投,猶如對視比賽,誰先笑就輸。


母猿懷抱住不到一歲的寶寶

海南長臂猿的另一個特點是牠們一生經歷多次毛色的改變。初生的是淺金色,半年後不論雌雄都會變黑,然後雌性在成年後(即約5至6歲)變回金色,而雄性則一直保持黑色,母猿到年老時黑毛又會增多。C群有兩隻母猿都在過去的一年誕下長臂猿寶寶,其中一隻寶寶六月出生,紅外線相機當時拍到牠緊抱住母猿時像一顆小花生,現在四個月大的牠雖然已經變黑色,但脖子還帶有一束金毛。成年母猿約每2-3年產一胎,幼猿在母猿的悉心呵護下生活到2歲才能獨立活動。 這幾天,看到幼猿長長的黑色小手緊緊抱著母親,形影不離的情景,非常可愛。

在山上觀察長臂猿的時間真快樂。沒想到我可以成為世界上少數能看到海南長臂猿的幸運兒,這幾天其實已看到了全球種群約三分之一的個體。海南長臂猿是世界上最瀕危的靈長類動物,只分佈在海南島的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於極危物種,也是中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這次大調查的結果可以告訴我們長臂猿最新的數量和各家庭群的動態,以及解答更多問題,如長臂猿有否面臨威脅?長臂猿監測隊的工作力度和範圍是否合適?調查能確保保護區有效地保護這全球最瀕危靈長類動物。為了這個重要的使命,我們團隊會一直支持和堅持下去,希望海南長臂猿的種群可以持續回升。

筆者:嘉道理中國保育部項目主任 陳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