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樸考察日記(五)

華夏大地

柬埔寨的兩爬類一直都是受到相對較少關注的脊椎動物 (Bezuijen et al., 2009),全國記錄到的兩爬類有近250種。過往的研究工作大多集中在西部的豆蔻山脈 (Cardamom Mountains) 以及北部高地,近年也陸續有不少科學新種被發現 (Murdoch et al., 2019; Poyarkov et al., 2019)。

我們項目點位於柬埔寨桔井省,地處湄公河下游,有關該地區的兩爬資料甚少,但這裡的主要生境──落葉龍腦香林(Deciduous dipterocarp forest)同樣蘊藏著為數不少而且特別的物種,我們期望透過生態調查逐一揭曉。

 

日間考察

日間考察(照片: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

看著眼前的照片,我彷佛又回到了那片炎熱的樹林中,晴空一片,萬里無雲,氣溫高達攝氏40度。作為一個兩爬愛好者及首次踏足柬埔寨的嘉道理中國保育部(KCC)新成員,我聽著蟲鳴的聲音,帶著滿身的汗水,興奮地四處尋找動物的蹤影。以下是一些我們團隊自項目啟動起記錄的物種,我此程也巧遇到其中幾種。

 

孟加拉巨蜥(Varanus bengalensis)是當地常見的巨蜥,成體全長約1.2 - 1.5米,有時會被村民捕捉作為食物,東南亞常見的圓鼻巨蜥(Varanus salvator)在我們項目點亦有分佈。

孟加拉巨蜥(Varanus bengalensis)是當地常見的巨蜥,成體全長約1.2 - 1.5米,有時會被村民捕捉作為食物,東南亞常見的圓鼻巨蜥(Varanus salvator)在我們項目點亦有分佈。

 

頭部亮藍色的樹蜥(Calotes bachae)在草叢中相當搶眼,牠們和華南地區常見的變色樹蜥是同屬的表親。

頭部亮藍色的樹蜥(Calotes bachae)在草叢中相當搶眼,牠們和華南地區常見的變色樹蜥是同屬的表親。

 

馬來蝮(Calloselasma rhodostoma)主要捕食蜥蜴及鼠類;在我們項目點並不容易看見。

馬來蝮(Calloselasma rhodostoma)主要捕食蜥蜴及鼠類;在我們項目點並不容易看見。

 

南草蜥(Takydromus sexlineatus),在廣東一帶又稱“草龍”,常被抓來喂飼鳥類。

南草蜥(Takydromus sexlineatus),在廣東一帶又稱“草龍”,常被抓來喂飼鳥類。

 

紅帶蠟皮蜥(Leiolepis rubritaeniata)是一種地棲蜥蜴,這個屬中有4個種可進行孤雌生殖 (Hartmann, 2012) ,意指卵子不必受精也能發育成胚胎,此現象普遍存在於一些較原始的物種身上。

紅帶蠟皮蜥(Leiolepis rubritaeniata)是一種地棲蜥蜴,這個屬中有4個種可進行孤雌生殖 (Hartmann, 2012) ,意指卵子不必受精也能發育成胚胎,此現象普遍存在於一些較原始的物種身上。

紅帶蠟皮蜥(Leiolepis rubritaeniata)是一種地棲蜥蜴,這個屬中有4個種可進行孤雌生殖 (Hartmann, 2012) ,意指卵子不必受精也能發育成胚胎,此現象普遍存在於一些較原始的物種身上。

 

夜間考察

夜間考察

我們的調查工作直至夜幕低垂也不停息,我們開著手電筒繼續探索與日間截然不同的生態,這可是我相當期待的壓軸節目。這一群晝伏夜出的夜行俠,待在暗處避開日間猛烈的陽光,靜候太陽下山,才開始活躍,紛紛出來求偶和覓食。

 

夜間涼風陣陣,與日間溫差可達十多度。我們拿起手電筒四處探索,發現了一隻Blunt-headed Burrowing Frog,亦稱 Balloon Frog(Glyphoglossus molossus)。

夜間涼風陣陣,與日間溫差可達十多度。我們拿起手電筒四處探索,發現了一隻Blunt-headed Burrowing Frog,亦稱 Balloon Frog(Glyphoglossus molossus)。牠的外貌相當古怪,有著肥胖的身加上扁平的吻端。很難想像這種蛙在東南亞被大量捕捉為桌上佳餚,在泰國更是一道傳統地道菜 (Neang, 2010)。由於被過度捕捉,現時在IUCN 紅色名錄已將其列為近危。

 

在乾旱的落葉龍腦香林生境中,一些季節性水坑和小溪仍保留著少量的水源,是許多物種重要的生境,當中包括這種小型樹蛙 Nongkhor Asian Treefrog(Chiromantis nongkhorensis)。

在乾旱的落葉龍腦香林生境中,一些季節性水坑和小溪仍保留著少量的水源,是許多物種重要的生境,當中包括這種小型樹蛙 Nongkhor Asian Treefrog(Chiromantis nongkhorensis)。

 

鉛色水蛇(Hypsiscopus plumbea)在靜止水體中捕食魚蛙,在華南地區(包括香港) 也有分佈。

鉛色水蛇(Hypsiscopus plumbea)在靜止水體中捕食魚蛙,在華南地區(包括香港)也有分佈。

 

近年科學家在整個東南亞不斷地發現壁虎科新種,除了多樣性最高的彎趾虎屬(Cyrtodactylus)外,也包括圖中Dixonius 屬的小型地棲壁虎。

近年科學家在整個東南亞不斷地發現壁虎科新種,除了多樣性最高的彎趾虎屬(Cyrtodactylus)外,也包括圖中Dixonius 屬的小型地棲壁虎。

 

抱對中的Big-eared Toad(Ingerophrynus macrotis),牠們會在靜止水體中產卵

抱對中的Big-eared Toad(Ingerophrynus macrotis),牠們會在靜止水體中產卵

 

夜行時,常常會在樹林中聽到熟悉、響亮的”tokay-tokay”叫聲,其實就是香港也有分布的大壁虎(Gekko gecko,俗稱“蛤蚧”)在跟我們打招呼。這種被中國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大型壁虎,在當地十分常見。

夜行時,常常會在樹林中聽到熟悉、響亮的”tokay-tokay”叫聲,其實就是香港也有分布的大壁虎(Gekko gecko,俗稱“蛤蚧”)在跟我們打招呼。這種被中國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大型壁虎,在當地十分常見。

 

圓舌浮蛙(Occidozyga martensii),在當地是其中一種最常見的蛙類。但在中國,尤其是兩廣地區,這種高度依賴水田濕地的物種,因生境減少及污染,在野外已經不容易看見。

圓舌浮蛙(Occidozyga martensii),在當地是其中一種最常見的蛙類。但在中國,尤其是兩廣地區,這種高度依賴水田濕地的物種,因生境減少及污染,在野外已經不容易看見。

 

回程後的反思

這次初次出國考察對我來說是一種嶄新的體驗。落葉龍腦香林雖以平緩的小路為主,但在當中穿梭所消耗的體力卻比平常在華南地區爬山要多,極度炎熱的天氣令大家都汗流浹背,每天都要喝掉好幾公升的水以防中暑。而且平坦的地勢令周遭的景物極為相似,隊員相當容易迷路,這時我們在叢林中的定位就只能靠GPS和指南針了。

在這次短短5天的考察中我們收穫不少,除了兩爬外,我們也記錄到約80種鳥類。雖然並未如預期般看到白腰侏隼(Polihierax insigni)和灰頭魚鵰(Haliaeetus ichthyaetus),卻幸運地看到了巨大的雙角犀鳥(Buceros bicornis),它們飛翔時拍動翅膀的聲音可是相當震撼呢!我們在夜間考察中也遇到了不少夜行性哺乳類動物,如小靈貓(Viverricula indica)、赤麂(Muntiacus muntjak)和椰子貓(Paradoxurus hermaphroditus),不過牠們行疾如飛,只能靠紅外相機才能拍到牠們敏捷的身影。

綠皇鳩(Ducula aenea)在東南亞很多森林數量尚可,甚至城市公園綠地都可見到,但在中國卻變得非常稀少

▲ 綠皇鳩(Ducula aenea)在東南亞很多森林數量尚可,甚至城市公園綠地都可見到,但在中國卻變得非常稀少

 

柬埔寨的兩爬動物正面臨毀林和過度捕獵的威脅,一些蛙類、龜類,以及巨蜥都常被當地村民捉來食用或販賣,其中緬甸陸龜(Indotestudo elongata)的保護狀況最近更被IUCN紅色名錄從瀕危(EN)提升到極危(CR)。

我們最希望能夠通過我們的保育工作循序漸進地啟發當地村民,建立起愛護大自然的意識,減少破壞生態的行為,讓動物能好好棲息在這片伊甸園之中。

在項目點展開的宣教活動中,我們與剛成立的野牛監測隊成員及村寨裡的小朋友們共同繪畫了一幅以當地野生動物為主題的壁畫,當中包括爪哇野牛、綠孔雀、黑腿白臀葉猴和馬來熊等瀕危動物

▲ 在項目點展開的宣教活動中,我們與剛成立的野牛監測隊成員及村寨裡的小朋友們共同繪畫了一幅以當地野生動物為主題的壁畫,當中包括爪哇野牛、綠孔雀、黑腿白臀葉猴和馬來熊等瀕危動物

作者:楊浩炫 (嘉道理中國保育部助理自然保育主任)

參考文獻

Bennett, D. (1995). A little book of monitor lizards: A guide to the monitor lizards of the world and their care in captivity. Viper Press.

Bezuijen, M. R. (2009). A collection of amphibians and reptiles from the Mekong river, north-eastern Cambodia.

Hartmann, T., Sothanin, S., Handschuh, M., & Böhme, W. (2012). THE TAXONOMIC STATUSOF THE RED-BANDED BUTTERFLY LIZARD, Leiolepis rubritaeniata MERTENS, 1961, WITH DISTRIBUTIONAL AND NATURAL HISTORY NOTES. Russian Journal of Herpetology, 19(2), 108–114.

Murdoch, M. L., Lee Grismer, L., Wood, P. L., Neang, T., Poyarkov, N. A., Tri, N. V. A. N., … Grismer, J. L. (2019). Six new species of the Cyrtodactylus intermedius complex (Squamata: Gekkonidae) from the Cardamom Mountains and associated highlands of Southeast Asia. Zootaxa, 4554(1), 1–62.

Neang, T. 2010. An Investigation into Frog Consumption and Trade in Cambodia. Fauna & Flora International Cambodia Programme.

Poyarkov, N. A., Geissler, P., Gorin, V. A., Dunayev, E. A., Hartmann, T., & Suwannapoom, C. (2019). Counting stripes: revision of the Lipinia vittigera complex (Reptilia, Squamata, Scincidae) with description of two new species from Indochina. Zoological Research, 40(5), 358–393.

Rahman, S., Platt, K., Das, I., Choudhury, B.C., Ahmed, M.F., Cota, M., McCormack, T., Timmins, R.J. & Singh, S. 2019. Indotestudo elongata (errata version published in 2019).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