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與研究 - 植物保育
森林恢復區實驗
動物保育 植物保育 保育地點 生態諮詢計劃 與本園自然保護區的合作研究 研究員 設施

為了了解森林生長和生態系統恢復的限制和條件,本園在2013年樣地的上方建立了一系列森林恢復實驗樣地。每年,本園都會組織多次植樹活動,目的是為了將荒蕪的草坡逐漸轉換由物種多樣性高的原生植物組成的森林,以支持更多野生動物種群。

樣地自建立以來已經種植60000多棵樹苗,物種達 300種以上。所有樹苗都是在本園的苗圃中培植的,培養樹苗的種子採集自香港的郊野公園。為了長期記錄種子來自哪棵母樹,每一批種子在採集時都已編號。每個物種都要盡量從多個種群採集,以提高未來森林的遺傳多樣性。

為了確定在森林恢復中為最合適的種植方式,本園在樣地設置了多種實驗。其中最明顯的是樹苗網的使用。安裝樹苗網是防止樹苗被草食動物食掉,並對樹苗的扎根和生長有良好的影響。為了提高土壤肥力,我們試用了多種肥料,並為樹苗施用了由木屑、堆肥和生物炭組成的混合物。為抑制周圍的雜草,每棵樹苗周圍都安裝了由椰子纖維製成的防草墊。過去幾年間,我們將上述各種因素(樹苗網、肥料、木材碎屑、防草墊)組合,在大量樹種上進行實驗。

世界各地的森林恢復大多只考慮樹木,而灌木、棕櫚類植物、藤本、附生、草本植物等一般都被忽視,可是它們對於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功能具有顯著的貢獻。我們認為,在森林多樣性恢復過程中,它們擔當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不能忽視。為此,我們在樣地中選取了4個20*20米的樣地,研究林下層的物種多樣性是否能夠通過人工的方法去恢復。

在原始森林中,物種的種類及數目會隨著生境而變化。此項森林恢復計劃的最終目的是創造一個生態系統,在物種組成和數目上,該生態系統應非常接近天然森林。不過,由於難以預測幼苗在移植過程中的死亡率,要與成熟的天然種群密度相比,我們不得不以更高密度種植。因此,樹苗長到一定大小後,就可能需要去掉一部分,也就是稀疏化(Thinning)。稀疏化通常要在林冠層開始閉合或者某個種開始霸占太多空間時進行。此外,如果某棵樹的樹幹或樹冠形狀很差,樹藝師會憑經驗,做相應修剪甚至移除。

這項工作,一方面是希望恢復香港以往的繁茂的天然林,另一方面著重於研究性質。在幼苗種植後第1、2、5年,我們會測量每棵樹的樹高、基徑、冠幅,並為其整體記錄。記錄每棵樹在樣方內的x、y坐標,以便準確地繪製森林的結構圖。研究人員將對數據進行深入了解,探討影響樹苗表現以及森林生長的各種因素。

最終,我們希望能夠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森林恢復方法,能用於全球各地的原生森林。通過實驗、靈活種植,並且與本地已退化的原始森林進行觀察,我們希望了解和去除森林恢復中的障礙,成功恢復熱帶森林。

閱讀更多

Abbas, S., Nichol, J.E., Fischer, G.A. 2016. A 70-year perspective on tropical forest regeneration.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544: 544–552.

Abbas, S., Nichol, J.E., Fischer, G.A., Wong, M.S., Irteza, S.M. 2020. Impact assessment of a super-typhoon on Hong Kong’s secondary vegetation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restoration of resilience in the forest successio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80: 107784.